電動車銷售量占全球電動車市場 2.2%
電動車已是汽車產業未來發展趨勢,但大多數車廠和一階OEM在銷售電動車和零組件業務上並沒有獲利。主因是電動車市場經濟規模尚小,製造成本仍高於人們願意為之支付的價格、充電便利等因素影響買氣。對比去年同期,2019 年 11 月電動車銷售量下跌 26%,占全球總汽車市場 2.2%。
電動車已是汽車產業未來發展趨勢,但大多數車廠和一階OEM在銷售電動車和零組件業務上並沒有獲利。主因是電動車市場經濟規模尚小,製造成本仍高於人們願意為之支付的價格、充電便利等因素影響買氣。對比去年同期,2019 年 11 月電動車銷售量下跌 26%,占全球總汽車市場 2.2%(資料來源: https://insideevs.com )。企業目前很難攤平早期投入研發及模具的成本,主要是面對日趨嚴格的燃料經濟和排放政策,解決產品技術和商業模式的要素,並搶先在專利上布局卡位,使他們在電動車世代來臨時,優先確保通路及先機。科技人陸續放棄打造整輛電動車計畫,發展技術轉向以資訊娛樂系統,以及自動駕駛軟體和大數據導航圖資應用等。
電動車銷售前景一片光明
消費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願意考慮購買電動汽車,並且銷量正在快速增長。儘管基數不多,但大多數主要市場近年來一直保持50%至60%的增長率。愈來愈多的汽車製造商湧現出更多新車型,性能和可靠性方面也在不斷提高,因此消費者更容易找到合適的電動車。主要汽車市場(中國,歐盟和美國)的法規要求汽車製造商生產更多的電動車,並鼓勵消費者購買電動車。
營業額降低但卻能獲利
電動車龍頭特斯拉,2017營收為117.59億美元,汽車業務96.41億美元,淨損22.41億美元;2018營收為214.61億美元,汽車業務185.15億美元,淨損10.63億美元。2019終結前二季虧損後,第三季財報雖繳出獲利成績,淨利有1.43億美元,但和2018同期3.11億美元,衰退54%。
2019年3月1日,特斯拉無預警的將部份車款全球大降價,試圖以價制量,汽車銷售量增加,已連續二季銷售量站穩9萬輛,單季邁向10萬大關。但總營業額受降價影響而下降,儘管2019第三季虧轉盈,但對比去年同期營收衰退8%,這也是特斯拉成立以來首見,轉盈主要是製造成本及營業費用降低所賜。
近年來特斯拉大舉關閉實體門市以及裁員,轉而逐步進行網路銷售,執行長馬斯克(Elon Musk)還公布一項嚴格的撙節成本計畫:他和財務長親自審查公司每筆支出,在支出表上由財務長逐頁審查簽名,在厲行節約下,加上電池成本降低,2019第三季特斯拉的營運成本為51.1億美元以及營運費用9.3億美元,雙雙降到今年以來最低。
電池價格每年10%以上降幅
彭博新能源財經(BNEF)發布最新鋰離子電池價格調查結果,發現2019年產業加權平均電池組價格已經降至每千瓦時156美元。這比2018年的平均價格180美元降低了13%以上,BNEF預計電池成本將繼續降低,到2023年可能達到$100 / kWh。每千瓦時100美元也是特斯拉一直努力不斷改進電池組設計,進一步降低電池成本所設定的目標。
BNEF在2019年12月發布了第十次電池價格調查的結果,該系列於2012年開始,並回顧了最早於2010年的數據,BNEF年度價格調查已成為產業的重要基準。值得注意的是,從2010年至2019年,電池組的加權平均價格降了87%,且每年超過10%降幅。
相比特斯拉,蔚來還未擺脫虧損
在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中國,有號稱中國特斯拉的蔚來汽車 (NYSE : NIO),公布2019第二季財報淨損32.9億人民幣(約4.65億美元),較去年同期大幅擴大83%,第三季營收雖與第二季增長21.8%,與去年同期(2018 Q3)增長25%,來到18.368億人民幣(約2.57億美元),但還是淨損25.217億人民幣(約3.528億美元)。
結至2019年9月30日,蔚來汽車持有的現金、現金等價物、限制用途現金和短期投資總額為19.607億人民幣(約合2.743億美元),已不足20億人民幣。為緩解財務危機,蔚來汽車2018年9月底前計畫將透過私募向騰訊控股(Tencent Holdings Limited)有限公司的關聯公司與李斌發行可轉換債券,藉此募集 2 億美元資金。財務長謝東螢(Louis Hsieh)表示,已經開始組織重整,將部分非核心業務分割出去,降低僱用的員工數量。
成本提高壓縮各大車廠利潤
德國戴姆勒賓士公司公布2019第三季財報,淨利雖有16.9億歐元,但相比去年同期大減21.4%。歸咎因柴油車輛召回軟體更新(先前作弊軟體通過排氣檢驗),加上賓士將在2039年達成全面零排放(Ambition 2039 計畫),以及歐洲新排放法規WLTP已在2019年9月1 日生效,力求減排溫室氣體所付出的高成本,開發電動車的巨額投資,龐大的支出對戴姆勒獲利造成壓縮。
許多汽車製造商都面臨獲利下降問題,先期投入的研發費用以及電池成本是影響利潤的最大因素。隨著電池價格的下降,充電及續航技術問題解決,電動車的經濟會從紅色轉向綠色。當前的想法認為,車廠將繼續投入及生產電動車,主要是因為面對嚴格的燃料經濟和排放政策,電動車幾乎沒有替代選擇,並且將由車廠及OEM供應鏈同時吸收損失。
電動車真的環保嗎?
聯合國國際資源專家小組2017年報告指出,若在燃煤火力發電占比超過7成的國家推行汽車全面電動化,反而會增加空污。然而台灣目前燃煤火力發電占比約4成,且政策傾向於持續調降,2025年目標將降至3成,因此全面電動化之後的碳排放與空污控制還是值得期待的。
可是電動車並非只有電力來源的問題,電動車的永磁同步馬達(PMSM)內永磁磁鐵需要使用稀土元素,開採稀土會造成嚴重環境汙染。2018全球汽車銷售量約8,600萬輛,但電動車只占了其中170萬輛左右。這已經導致稀土元素價格上漲,若需求持續增加,稀土元素開採規模擴大,那麼接踵而來的污染問題便難以估量了。
鋰離子電池回收則是另外一個大問題,台灣目前廢棄電池大多送至境外處理。現今廢鋰離子電池回收技術分乾式處理(火法冶煉)與濕式處理(濕法冶金)兩大類,主要對正極板中鋰、鈷、鎳、錳等金屬元素的萃取提煉,而非以金屬氧化物回收再利用為考量。但就算先進歐盟國家,電池回收率也不到1成,剩餘9成的廢棄電池恐怕隨意堆置,若任意棄置掩埋,會導致土壤、水源的嚴重污染,對環境的破壞不可小覷。
科技人發展電動車方向已改變
儘管電動車(EV)增長前景光明,先前許多國際大廠大動作要跨足電動車領域,宣布要打造電動車的電子大廠卻開始打退堂鼓。以蘋果(Apple)來說,先前曾經傳出「泰坦計畫」(Project Titan),要在 2019 年推出自家電動車,但2019 年都過去了,卻無消無息,事實上蘋果在幾年前就改變電動車領域的發展方向,不是打造一輛完整的車,而是不斷在電動車領域申請專利,但是專利大多集中在資訊娛樂系統,以及自動駕駛軟體。
Google 於 2016 年將自駕車部門獨立成為 Waymo,Waymo 也放棄自己打造自駕車,2019 年 Waymo 在亞利桑那州開始試營運自駕計程車,不過使用的是第三方車廠的車改造。核心及專利技術轉向自駕軟體以及大數據導航圖資應用。
英國吸塵器大廠戴森(Dyson),原本對電動車也有雄圖大略,2015 年購併固態電池新創事業 Sakti3 後,原本有 20 億英鎊的「戴森計畫」,包括 2018 年在新加坡建廠,以及打造和對手不同的電動車。到 2019 年 10 月,戴森也打退堂鼓,表示儘管研發極盡努力,也打造出一款出色的電動車,但卻無法打造出商業可獲利的車款。電動車銷量雖在攀升,但製造成本仍高於人們願意為之支付的價格,雖已停止原計劃於2021年在新加坡投入整車生產,但投入資金中約有10億英鎊在開發新電池技術,這項投資仍在進行中。
擁有電子專才卻不能在電動車上佔優勢
蘋果與Google以及戴森的退卻,顯示一個基本問題,那就是即使電動車跳過最複雜的內燃機引擎(ICE)部份,打造汽車仍是相當高技術門檻,並非藉由電子或電機方面的專長就能打造電動車。要打造一輛能熬過日曬、雨淋、下雪,在路上經歷 15 年的車輛,加上許多電機電子所構成的各項主動與被動系統,眾多複雜且需要龐大工程技術與經驗的任務,汽車大廠數十年來精研於此,就算排除內燃機引擎部分,一般消費性電子業(科技人)仍非一朝一夕可超越。